以為長新冠頭痛?竟是「偏頭痛」!
精準醫療時代來臨,助全台 200 萬人告別偏頭痛
台灣頭痛學會最新治療準則與衛教手冊,伴患者重拾生活節奏
【台北訊】新冠後頭痛,使偏頭痛加劇?疫情雖已渡過高峰期,伴隨而來的卻是確診後的「長新冠」隱憂,根據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,新冠確診者普遍出現的頭痛反應皆為單側頭痛,且與偏頭痛症狀相似,而偏頭痛患者在感染新冠後,症狀發生頻率提升,高至維持一到兩個月的疼痛症狀,且發作時間提升至每月 10-15 次,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呼籲民眾若有頭痛問題,更應積極尋求治療。
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,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「偏頭痛」,占比高達 6 成以上。陳韋達理事長表示,近年來偏頭痛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的全新年代,健保陸續開放許多新型藥物用於偏頭痛治療,包括肉毒桿菌素與 CGRP 單株抗體等,提供患者更多元的武器來對抗偏頭痛。
偏頭痛不只是症狀 更名列全球第 2 大失能疾病
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頭痛,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、後腦等,而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。陳韋達理事長進一步說明,偏頭痛不只是症狀,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,世界衛生組織將「偏頭痛」列為 10 大健康疾病之一,且根據《全球疾病負擔研究》顯示,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 2 大原因,在 5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,顯現出正視偏頭痛為當今重要課題。
偏頭痛可透過「54321」口訣作為診斷參考,分別為:頭痛超過 5 次以上、每次持續 4 小時以上、3 天內會自行緩解、具有至少 2 項特徵(包括單側、搏動性抽痛、疼痛程度中或重度、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),以及合併其中 1 項症狀(包括噁心或嘔吐、畏光及怕吵等),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上情形,便可能是偏頭痛。
偏頭痛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甚至造成國家社會損失
在台灣,偏頭痛盛行率為 9.1%,約有 200 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,陳韋達理事長指出,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,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,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達 46 億元,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 780 億美元。
陳韋達理事長進一步表示,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,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、憂鬱、失眠等身心問題。根據《全球偏頭痛大調查》顯示,預防性治療失敗的患者每月有近 10 天受到偏頭痛影響,此頻率相當於患者於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歲月中,每年約被偏頭痛綁架一個季節,可見偏頭痛所造成的失能衝擊不容小覷,更顯示出正確治療的重要性。
一名 40 多歲陳小姐於 9 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,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,而前往神經內科就診,採以口服藥物治療偏頭痛,然而近年偏頭痛加劇,陳小姐對於年紀輕輕便要每天吃藥且疼痛仍未減緩,感到十分無力與絕望。所幸在醫師建議下,今年初開始採取 CGRP 單株抗體治療,目前頭痛次數、頻率與疼痛指數皆大幅下降,生活品質、工作表現與身心狀況也獲得改善,重拾生活節奏與人生掌控權!
台灣頭痛學會推出治療準則與衛教手冊 醫籲:應積極面對、正確治療
隨著科技日新月異、醫療技術的進步,治療偏頭痛從過去的口服藥物,到後來的肉毒桿菌,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 CGRP 單株抗體藥物。台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,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,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,包含乙型阻斷劑、鈣離子阻斷劑、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,而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、CGRP 單株抗體等,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,可每個月或每 3 個月施打一次,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,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。
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更新「頭痛治療準則」並發佈「偏頭痛民眾衛教手冊」,幫助醫病共同對抗偏頭痛,其中衛教手冊選定 100 個偏頭痛門診常見的民眾提問與錯誤認知,以 Q&A 的方式簡潔整理,期望民眾能藉此在最短時間內正確認識偏頭痛,提升就醫效率。此外,台灣頭痛學會更推出三支衛教故事影片,將於 10/13 (四) 發佈最終章,藉此呼籲大眾不要輕忽偏頭痛所帶來的危害,方能一同告別偏頭痛!
王嚴鋒秘書長再次呼籲,偏頭痛不只是症狀,更是相當嚴重的失能疾病,透過台灣頭痛學會所提倡的「123 口訣」,包含:每週頭痛超過「1」次要看神經內科,止痛藥每週吃超過「2」天恐讓頭痛惡化,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、紓壓、預防性藥物這「3」招,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,確實解決頭痛問題,擺脫頭痛之苦!